查看原文
其他

怀念在摩洛哥的时光(上)

完永祥 走近外交 2024-03-01

作者:完永祥


1957年3月调入外交部;1987年9月至1993年1月任驻摩洛哥王国大使。


音频

正文

我学的是阿拉伯语,跑了大半个阿拉伯世界,尽管每个阿拉伯国家都有它的迷人之处,但回想起来,最令我怀念的,还是出使摩洛哥的那段时光。

摩洛哥地理位置

地处非洲西北角的摩洛哥,国名阿文原意为“西部”或“日落的地方”。整个国土呈长条状沿大西洋南伸,其间良港密布(丹吉尔、卡萨布兰卡、阿加迪尔、坦坦等),北面隔直布罗陀海峡与欧洲相望,因濒地中海而气候温和,南边的大阿特拉斯山又为它挡住了撒哈拉的风沙,这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使摩洛哥自古以来就是欧非交往的枢纽。


沃吕比里斯遗址

在这里可以找到古罗马遗址(沃吕比里斯)、西班牙格调(得土安、莎温)、16世纪的葡萄牙要塞(阿绥拉、索维拉)和撒哈拉“蓝衣人”的踪迹。

换句话说,伊斯兰文化、欧洲文明、地中海风情,以及非洲大陆习俗,都在这里融汇交流,形成了摩洛哥丰富多彩的民族传统,这其中作为游牧民族共有的阿拉伯人的慷慨和热情好客,在摩洛哥表现得更为突出。

摩洛哥人常引以为骄傲的是国家不大却应有尽有,比如在名城马拉喀什,可以早晨去大西洋海滩游泳,中午登上大阿特拉斯山滑雪,接着驱车南下,可以赶上看沙漠日落。

1987年,完永祥大使向摩洛哥国王哈桑二世递交国书。

我于1987年9月9日抵摩首都拉巴特履任,到1993年1月9日离开使馆,在摩整整工作了五年又四个月。在此期间,交友广且深是我任期工作的重要特色。

从到任之日起,我就把主要精力用在对外工作上,而将对外工作的重点放在摩方(也不放松和使团的来往)。我和夫人紧密配合(我的阿文同她的法语正是当地的两个通用语种,无怪乎朋友们常说我们是为摩洛哥准备的天生一对),主动拜会结识当地官员和有影响人士,并注意做他们夫人和子女的工作。

为此,我一方面经常邀请他们来馆参加形式多样的活动:茶会、午餐、晚宴、电影招待会、展览会、报告会、表演(烹调、太极拳、服装……)、儿童联欢会、大型舞会等等;另一方面,更多的是走出去,对摩官方及友好人士的邀请总是不辞辛劳,有请必到,有些邀请即使远在几十公里甚至几百公里之外,也尽量及时赶往出席。因而,我们每天的活动基本上早、午、晚不断,多的一天五六场,个别的甚至七八场。

摩洛哥首都拉巴特大区总督本沙姆斯携夫人出席中国使馆国庆招待会。

由于我们夫妇都会开车,可以各自分头活动,大大提高了效率。这样日积月累,上至王室重要成员,国王顾问,内阁全部大臣和高级官员,军、警、宪、情重要将领,各大省总督、省长,党派领袖,群众团体负责人,金融实业界巨头,下至各界知名人士(医生、律师、教授、作家、科学家、艺术家,妇女界头面人物等)和一般老百姓,同我们都有友好交往。

我们成为了许多摩洛哥友人生、丧、嫁、娶喜庆和各种家庭欢聚的座上客,出席一些通常外国人不被邀请,只有至亲密友才能参加的家庭活动,被公认为是此间最活跃、朋友最多、知名度最高的外国使节。

我们还常被邀请去海边和其他地区度周末,去外地访问也常常受到当地友人或地方官员(省长)的款待,不仅安排参观,而且招待食宿(包括随行人员)

在积极交友工作中,说起来,开始还闹过点小笑话。比如,头一次接到一位摩洛哥朋友为其儿子举行婚礼的请帖,上面明明白白地写着晚8时半开始,于是我们按惯例准时抵达,谁知一听到中国大使夫妇到,办喜事的人家一片混乱,只见主人慌忙着装前来迎接。

摩洛哥婚礼场景

原来,当地婚礼都拖得很长,很晚才开始主要节目,如新人露面,抬新娘绕场一周,新娘换装出来4至6次等等,都在午夜前后进行,一直要闹到天明,故而宾客一般在晚10点之后才陆续抵达,而且越是有身份的客人越来得晚。

后来我们也学乖了,每回10点半左右到达正是时候。

另一次,我们同一天收到两份婚礼请柬,只是开始时间不同,一个为8点半,另一个是9点。

从实践中我们获知,凡是请帖上写8点半开始的有晚餐,9时开始的则只供应茶点。我们自然先去早的那家,这样,晚餐后再去第二家刚合适。可是在第一家我们一直坐到11点半尚未看到有开饭的迹象,为怕太晚了失礼,只好饿着肚皮赶往第二家,参加他们的喜庆活动。

记得卫生大臣本·谢赫请我们出席他新生女儿的命名庆典(宰羊)是早上8点开始,但令我们吃惊的是,出席者竟都穿着晚宴盛装,这使我们又增长了新的见识。

“拉马丹”(Ramadan),阿文原意“炎热”,是伊斯兰教历九月的月名,也就是全体穆斯林最贵重的“斋月”,即日出开始禁吃喝等,日落才开斋。

不过,每年要小心从事的还是斋月的晚宴(“斋月饭”)活动,因为这期间穆斯林从日出之始便滴水不进,一直到日落听见统一的打炮声才可以开始进食。

对摩洛哥人来讲,斋月是家人团聚、亲戚之间走动的一个月份。这时收到吃斋月饭的邀请,表示对方将你当做家人看待,是一种不寻常的礼遇,但要掌握的是在打炮时刚好走进主人家门入席,因为早去会使主人为难(无法上饮料食品),晚去则耽误禁食一天的主人及时用膳,故而要密切注意每天(按日落时间变化)略有不同的打炮时间,计算好路程,这都要费一点心思。

谈到摩洛哥人的好客,还有一件动人的事情。1991年,国王老家所在地的拉希迪亚省省长请我和印尼、加拿大等几位大使到山里(伊米蚩)去参加“婚礼节”(按照习俗,大山里的未婚青年男女每年在这个节日当中由父亲伴随,来到这里自由寻找爱侣,并于同一天集体举行婚礼)。那是一个风景优美而又十分闭塞的山区,没有公路,省长专门从军队调来吉普车,才把这一行人拉进了山。

只见那陡峭的山崖高耸入云、延绵重叠,其巍峨磅礴的气势绝不亚于著名的美国大峡谷。这里(可惜因交通不便,鲜为人知)的老百姓(柏柏尔人)从来未见过外国使节。我们每到一处,不论是什么时辰,山民们都按照接待贵宾的传统,捧上最好的菜肴——烤全羊(即使国王宴请,最高礼遇也是这道菜),外加鲜奶、椰枣和核桃等山货,等在路边。

那天,我们一共经过至少五个村落,平均每两个小时左右便吃一次烤全羊,尽管肚子早就装不下了,但那份情意实在令人难以忘却。

另一次,在号称“沙漠之门”的南部坦坦省,我们又有机会领略了撒哈拉土著居民(与毛里塔尼亚人极相近)的另一种待客热忱:我们上街购物,一跨进店门,只见老板半躺着斜靠在席地的垫子上,手里端着一杯茶(他们习惯喝中国绿茶),不紧不慢地喝着,见顾客来了也不起身,而是身子往里让让,并用手招呼客人过去躺下和他一道品茶,喝够了再谈买卖。

看来,尽管是生意人,却把人情看得比交易重要,这种纯朴的民风在当今拜金主义盛行的世界上实在少有。


- 未完待续 -

出处 | 《当代中国使节外交生涯(第五辑)》

作者 | 完永祥    图片 | 网络

编辑 | 走近外交 咖啡


Contributions Wanted


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

咨询电话:

13901290192

投稿邮箱:

info@wujianminfoundation.org




推荐阅读 /


伟人毛泽东的语言艺术

伦敦桥的故事

回忆联合国秘书长加利


关注我们 /



“走近外交”订阅号

带您揭开大国外交神秘面纱



“吴建民基金会”服务号

扶贫济困 助学育人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走近外交”bilibili

走近真实的外交故事和外交人物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怀念在摩洛哥的时光(上)

完永祥 走近外交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